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,糖友不仅在身体上遭受伤害,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更承受着病情长期的折磨。而大量的研究表明,糖尿病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,还与心理因素有关。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饮食和使用药物外,还必须调整心理平衡,重视心理疗法。
糖尿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,长期的患病更使得许多患者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遭受病情的折磨。
刚过50岁的张阿姨有家族糖尿病史,患有近10年的糖尿病。疾病所带来的严重耳鸣和轻微脚痛影响了张阿姨的日常生活和睡眠,她因此对糖尿病的治疗很消极,时常感到烦躁,也不愿去正规医院就诊,嫌看病花钱,加之吃的降糖药物效果也不太好,张阿姨的家人为此很着急。
专家解释,根据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,遗传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表明,糖尿病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,而且与心理因素有关。患者精神的紧张、情绪的激动、心理的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,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,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。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,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,引起高血糖,从而导致糖尿病。因此,糖尿病人除了控制饮食和使用药物外,还必须调整心理平衡,改善病人情绪状态,克服消极情绪,帮助病人合理安排生活。
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家属、朋友来说,常用的帮助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。
1.支持心理治疗。通过解释,说理、疏导、安慰等,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,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;
2.认知疗法。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,消除不适当的预测、误解和错误信念。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;
3.行为疗法。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,包括血糖自我监测,行为强化,行为塑造疗法等。
而糖尿病病人自身对待糖尿病要抱着科学的态度,既要重视糖尿病,了解它的危害性,又要懂得治疗糖尿病的必要性、可行性,保持乐观开朗,在各方面配合医生的治疗。